Search


[每個人都不能逃避的命運]

香港社會對「年紀大」滿有歧視.美容產...

  • Share this:


[每個人都不能逃避的命運]

香港社會對「年紀大」滿有歧視.美容產品不斷標榜「保留青春」,「逆轉年齡」.傳媒裡所有演員無論幾多歲都在「扮後生」.近年社交網絡更出現「仇老」情意結,年輕一代對長輩懷有負面情緒,政治上覺得老人沒有盡力為下一代爭取民主,經濟上覺得中老年人享盡香港老日子的easy money仍在指指點點.「關愛座」更變成罵人的話,難聽過粗口.

我們對於「老去」充滿各種恐懼.傳媒裡更缺乏對老年人較深刻的描寫.長者不是惡死無理佔便宜的「廢老」,就是可憐無助的公公婆婆.政府更帶頭以「人口老化海嘯」負面標籤來形容銀髮一族增多的現象.

我是遲入場觀看《父親》這套話劇了.之前因為Project Roundabout演出《謊言》認識了資深舞台劇人士張志偉,我說,喜歡《謊言》的劇本,短小精悍一矢中的,他跟我說,「咁你更加要睇《父親》,同一個劇作家,更加勁的一套作品.」香港話劇團早前演出此劇,獲得多項舞台劇獎,更令我希望入場觀看,今次終於等到重演了,立即買飛.

編劇Florian Zeller是法國年輕編劇新星,三十幾歲人,寫出多套一鳴驚人作品.張志偉在歐洲看過《父親》後推介給馮蔚衡,她把此劇帶來香港,更力邀毛俊輝演出.此劇主角難極難找,要演一個認知障礙但不失魅力的父親,由資深舞台劇演出者及演藝學院老師毛俊輝出山擔正,如同為此劇找到了靈魂.

一個文化作品最忌「議題行先」,看畢演出,感受到編劇原意並非要宣揚甚麼認知障礙症,讓人關注只是一個優秀作品的美好副作用.果然,編劇原來只想為一個著名法國演員寫一個能夠呈現老演員身體狀態與靈魂聲音的劇作,而不是一開始要寫認知障礙症云云.

不少人形容此劇劇本「聰明」,當然裡面呈現的技巧是優秀的,把一個如此沉重的題目以黑色幽默又不失人性化的氣派展現出來,帶領觀眾投入父親的主觀世界.但我喜歡此作品,因為觀眾不會感到被教化,不會覺得入場去是為了「關懷」一個病或一個議題.無論家中是否有認知障礙的患者,觀眾也不禁去思考,究竟「老去」是一種怎樣的事,究竟他日我們自己也會成為老年人,會是一種怎樣的經驗.

劇裡一句對白,原本是搞笑,但其實也有智慧,父親對着年輕女看護說(大約):「老咗之後既世界,好快你就知道.」我們討厭老人,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遲早都會老.

近年,因為個人經歷,加上自身年紀也成熟了,我不斷思考Aging是一回怎樣的事.我認為,接受年華老去,作出適當的身心調適,對個人、家庭、社會,也是逼切而嚴肅的課題.可惜是社會不斷宣揚「年紀老等於不好」這個錯誤訊息,讓不少有意義的討論都被壓抑了.可幸此劇完滿地補了一個空白,怪不得成為震撼全球的一套劇作,獲得法國戲劇界投票的年度大獎.

如此出色文本,可一不可再的演員陣容,深邃而睿智的觀賞經驗,我推薦大家記得入場觀看,把握僅有的機會.香港話劇團《父親》重演,演期至5月19日.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滿腦子是怪念頭,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
View all posts